谁来谁看谁说谁心中的三国 第2810章寻常农户投军喜,复种轮耕劳作忙
养猪场里一头苗猪从生下来到出栏要打多少疫苗,吃多少药,还有猪栏里的日常消毒又是怎样,需要用多少药品等等,即便是后世养猪,若是一个不小心闹起猪瘟来,还是一死一大批。
因此有南匈奴人这样对于畜牧很是熟练的帮手,才有了斐潜在上郡等地的大规模的,半散养半猪场模式的畜牧产业,也才给长安三辅河东北地的这些百姓和军人,提供了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来源。
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,才能保证整个的团队运作正常。
枣祗作为农业的负责人,无疑是最为合适的。农业不是坐在庙堂之中,写计划做文章搞出来的,是靠每个农技人员脚踏实地的在土地、鱼塘和果树林里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出来的。
对于一个农业技术人员来说,就得住在靠近农田的地方。
整个农学社全部都是用砖窑场最新生产的青砖建造的,整齐的建筑物透出一种沉稳的气度。
在这些建筑物之中,玻璃大棚显然是最为显眼的建筑体。这个原本只是为了斐潜想要解决一下冬天吃菜的问题的产物,现在因为可以常年保持适宜的温度,成为了育种和选种的重要场所。
从渭水之中引来的水,顺着水渠在农田之间流淌。
这里不仅是有庄禾等粮食类的农作物,同样也有蔬菜的培育,还有一些经济类的植物,比如棉花的培育。
果树相对来说比较少,这不奇怪,毕竟对于果树的培育选种工作,也是近一段时间才展开的。
在农田之中,有挖开的鱼塘,有鲤鱼和草鱼之类养殖,规模不大,但同样也是一个新开端。
即便是在农学社的建筑体周边空地,也没有浪费,苜蓿草种植在道路的两侧,葡萄架搭建在天井中间……
枣祗一边给斐潜介绍着,一边向斐潜抱怨说劳动力太少了。有一些重复性较强技术性较少的工作,并不太适合农学士去做,毕竟农学士更需要在农业技术上提升自己,而不是在农学社里面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握田间除草。
关于这个问题,斐潜也只能苦笑,在答应了枣祗增加调派一些劳役过来之后,便是将谈话的内容拐到了庄禾上。
劳动力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资源,所谓过剩的劳动力,只不过是没有找到利用这些劳动力的地方,或者是故意过剩而已。
就像是所谓失业率,其实是资本主义为了保证长期都有廉价的劳动力,为了维护人力商品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故意视之不见,甚至是特意强调的。每一个资本家都非常乐意每时每刻都朝着员工大吼,今天工作不努力,明天努力找工作,爱干干,不干滚,有的是人要干……
斐潜这里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过剩的劳动力,因为斐潜那边都需要人,故而甚至出现了一些劳动力的短缺,使得原本可以高速发展的脚步,受到了一定的限制。
这一次斐潜来找枣祗,主要是看一看豆类作物和其他庄禾轮耕技术的发展。
豆禾轮耕并非是斐潜的首创,但是将这个轮耕作为技术来研究,并且专门专项的进行记录和发展,确实是斐潜给大汉农业指出的一条提升亩产总量的道路。
华夏是传统的农业社会,农耕技术是维系整个华夏社会发展的核心,早在上古时期,轮耕技术就已经出现了,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是非常粗放,当一个地区可耕土地耕作过后,短时期内地力不能恢复,人们就要举族迁徙,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垦农田。
当时所谓的开垦,便是放火烧一把,然后用木棍凿几个洞,扔下种子,浇点水,甚至连水都不浇,就完事了。这种耕作制也叫抛荒制或称游耕制,是一种掠夺性的农业经营方式。这种耕作模式周期长,一般二三十年甚至更长,且土地利用率低下,人工养地能力弱。
后来出现的灌溉